IM電競復雜的問題簡單化,比較好理解,總結歸納影響太平猴魁茶品質的四點因素。大家覺得還有什么,歡迎補充。
我們國家的茶,很難做到立頓那樣的品牌效應,因為產地觀念早已根深蒂固,深深的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理念。不管什么茶,都講究名山名場,講究核心產區、原產地。那太平猴魁茶也是一樣,核心產區的茶總體來說肯定比外圍產區的品質高,更有保障。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,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哈,那肯定首選進口車,誰心甘情愿的說合資車比純進口的好?
二三十年前,明前茶,那就是清明前幾天才開始上市的茶,現在呢,川黔桂地區頭一年臘八節就開始采茶了,整個正月賣的就它火爆!太平猴魁這些年也遇到茶樹品種混亂的問題,當然,作為最遲上市的綠茶,并沒有遭遇諸多明前茶那么夸張的提前上市環境,這些年太平猴魁的早生品種也很多,小黃葉、大黃葉、香種、皖農系列等等等等,早品種的太平猴魁一般在三月中旬開始就可以上市,六月中下旬結束,上市早,收益就早,采摘周期長,經濟效益就高,和經濟利益掛鉤,站在茶農的角度,茶農沒得選。
而太平猴魁傳統的本地群體種,柿大葉土種,在獨特的產地環境下,生長周期緩慢,四月中旬才上市,五月初就結束了,品質高,產量低,價格不菲,外圍產區的農戶干三個月茶季,核心產區的茶農辛苦半個月收入就夠了,這也是核心產區部分茶農仍然堅守老品種的根本原因,當然,品質那是高下立判。而且核心產區的茶山平時日常維護的成本也是外圍產區無法比擬的。
太平猴魁講究純手工制作,不手工,非猴魁!不是誰家茶山多產量就高,而是人手多,產量才多,人均一天產量一斤多,猴坑那些土財主們,多的人家茶季請五六十個茶工,少的也有二三十個茶工,如果是茶山不多,人手又不夠的茶農家,請個四五個五六個茶工,那一天的產量就只能是個位數了。正是因為制作工藝的局限性,所以,太平猴魁這個茶只能依托農戶,以家庭為單位去加工,產能底下,不可能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茶廠,規?;笈可a。全程純手工殺青理條木炭烘焙做出來的太平猴魁,品質自然是比什么電炒鍋、捏尖機做出來的強。
因為產地環境和茶樹品種的綜合影響,太平猴魁是最后上市的春茶,四月十幾號才上市,短短半個月就立夏沒法做了。所以采摘制作的時間非常緊迫。太平猴魁口感上講究鮮爽的程度和回甘的持久度,谷雨前的茶,嫩度高,茶氨酸成分高,鮮爽的程度和回甘的持久度就越好,過了谷雨,隨著氣溫的升高,鮮葉生長速度加快,越往后,鮮葉嫩度越差,質地越老,茶氨酸成分降低,茶多酚和咖啡堿成分升高,鮮爽的程度和回甘的持久度就會下降,苦澀感增強。